吴昌硕(1844 -1927年),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把书法、篆刻艺术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是“后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一、生平简介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军与清军战于浙西,他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之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与家人失散,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达五年之久,替人做短工、打杂活度日,历尽千辛万苦。21岁时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二十二岁,考中了秀才。
同治八年(1869年)吴昌硕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习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结识了知名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诗文。藐翁耿介鲠直,博学多闻,对经学有精湛研究,所作诗文简练凝重;工八分书,尤善写擘窠大字,于汉碑能遗貌取神,著笔欲飞,古茂之气溢于纸墨。吴昌硕敬佩其为人和学问,曾诚意备函要求列于门下。藐翁复信婉谢,表示愿以换帖弟兄相称。书中有"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自首如新"等语,措辞极为恳挚。尽管藐翁这样坚决地谦辞,吴昌硕仍然以师尊之礼相待,在所作诗篇中有"藐翁吾先师"之名,并自称"寓庸斋内老门生",足见其尊师重道之热忱。
同治十一年(1872),吴昌硕在安吉城内与吴兴女施季仙成婚。婚后不久,为寻师访友,他离开家乡,到人文荟萃上海,与高邕之为友。光绪八年(1882年),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光绪九年(1883年),经高邕之介绍,向任伯年学绘画。伯年见他落笔非凡,用墨浑厚挺拔,书法功力深厚,指点曰:“子工书,不妨以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 吴昌硕顿悟,利用自己书法之所长,将其笔法墨法掺入绘画之中,终于练就“以籀写花,草书作干”独特的绘画风格。从此,他们两人即是师徒,又是好友,始终保持着诚挚的友谊。任伯年先后为他作《芜菁亭长小像》《棕荫纳凉图》《酸寒尉像》三图相送。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昌硕居上海,结识了同样爱好金石的吴大澄、潘祖荫等达官名流和画坛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等名家。吴大澄,字止敬,又字清卿,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光绪二十(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澄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获清廷允准,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吴大澄赏识吴昌硕,聘他为幕僚随军东征,北上抗日。山海关的大炮几乎震聋了吴昌硕的耳朵,足见甲午战争的惨烈。吴大澄兵败被革职,吴昌硕随吴大澄无功返沪。
光绪二十二年,吴昌硕被举荐为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定居上海。结识沪上知名收藏家郑盦、吴平斋、吴愙斋等人,从他们处看到不少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临摹欣赏,摘录考据,经年累月,孜孜不倦,既扩大了视野,又开拓了胸襟,学术修养大为提高,艺术水平随之精进。从此,他更加钟情于古缶、石鼓文等古金石元素,把金石作为精神和艺术的寄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缶庐”,潜心艺术,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风格突出,声名大振,被公推为沪上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光绪三十年(1904)夏,吴昌硕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体现他一贯冲淡谦虚的襟怀。
1921年,浙江余姚出土的“东汉三老碑”辗转流落上海,吴昌硕得知日本人要重金买走时非常焦急。为了让国宝级石碑免遭外流的厄运,吴昌硕率西泠印社同仁作画义卖筹款,经60多位画家同心协力,募集了8000元巨款将这块极具历史价值石碑赎了回来,安奉于西泠印社,成为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这是西泠印社的前辈先贤为保护祖国文物所作的爱国主义壮举,值得大书特书。
吴昌硕晚年还有一则不得不说的故事,那就是与齐白石的恩怨。事情的起因是:1922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齐白石作品一枝独秀,远远盖过风头正劲的吴昌硕等知名画家,引起吴昌硕的不爽。他愤而说出了“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这其中的酸味就耐人细寻了。
齐白石服膺吴昌硕的绘画,他的“衰年变法”,就是苦学吴昌硕画风。曾赋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其意是他愿意转世为狗,投胎到吴昌硕等名人的家中,算是佩服的无以复加了!在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画风趋向吴昌硕,吴昌硕曾经提携过齐白石,为齐白石写了一张润例(公开价目表),订出的润例接近当时一线画家的价位,大大抬举了齐白石一番。还为齐白石的画集题写了《白石画集》四个扉页篆字。面对吴昌硕的讽刺,齐白石显得十分无奈。他虽然一生没见过吴昌硕,但确实“遥师”过其画风,而且作为后起之秀,也不好与德高望重的前辈公开叫板。
然而,齐白石也知道“北方人”暗指自己,终究胸中有股郁闷之气,便写诗道:“皮毛袭取即功夫,习气文人未易除。不用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只今无”。还委婉地刻制了一枚印章:“老夫也在皮毛类”,边款:“乃大涤子句也,余假之制印,甲子白石并记”。言辞中的怨气可谓不言而喻。平心而论,如果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分别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开端,那么吴昌硕属于近代末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而齐白石应是现代初期的第一位艺术大师。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68岁迁居上海后,他头上一直留了一小撮头发。这撮小髻应该算是最大的亮点,俨然一副不新不旧的样子,就像他性格一样,古怪还耐人寻味。晚年的吴昌硕在西泠印社短暂的日子里,尤为喜欢在西泠印社的各个景点漫步。民国16年,已经84岁的吴昌硕在锦带桥边,望着自己的造像若有所思,弟子王个簃对先生说:“拍一张照片留念吧?”吴昌硕欣然同意了,这也成为吴昌硕最后一次留影于缶亭。
这年冬天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岁。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沈淇泉是晚清进士,翰林院编修,也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老师,晚年闲居上海养老,是有名的 “太师公”,后来,于右任官居高位,使他的名望更盛。
二、艺术特色
1、诗文。吴昌硕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所作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具有明丽俊逸的特点,风格上与民歌相近。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颇有浪漫主义气息;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抒发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颇能以少胜多。读时依稀与作者一灯相对,娓娓而谈,意味非常深长。
2、书法。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60岁后所书尤精,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
3、篆刻。吴昌硕的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从“浙派”入手,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他的篆刻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他的篆书个性独特,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
4、绘画。吴昌硕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近似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嫉俗的心情。他又喜作兰花、竹子、菊花、牡丹、荷花、水仙、松柏等,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极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交相辉映,韵味别致。
三、后世影响
吴昌硕是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品格和风气。吴昌硕不仅实现了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是近代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王个簃、诸乐三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阐释,承袭与引领了中国近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他穷极毕生精力,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
吴昌硕在日本被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他一生留下大量作品。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紫藤图》《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水仙图》《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