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龙鱼大全网

偶得珍稀红丝石砚,历史文人曾珍视如宝

10-15

偶得珍稀红丝石砚,历史文人曾珍视如宝

愚人年前闲暇,寻于附近花卉石市,立红丝石块旁观赏,瞧看上最大一块。主人曰:“临朐的,一百拿去”。

随购之回家,放平观之:

侧看:如航船起锚

俯瞰:似前龙张口呐气行云,后凤缠龙附雅盘旋。

旋心一汪红润,恰是墨海之田。好一块“一帆风顺、龙凤呈祥”纯天然之宝砚也。

于是,用铁锉在上面的中心凹陷部分稍加打磨,可以容纳更多墨汁,便于书写。

接后,买来了笔、墨、纸,79年师范课上学了几个毛笔字,时过境迁,40年了, 未曾习之。

现在摊开纸张,一时自乐耳,忽念家乡古镇人文藏书馆模鬯阁,便草拟两句,摊纸砚墨,蘸毫涂鸦,怎顾那羲之架构,颜筋柳骨乎。字曰:

模鬯书藏名齐鲁,东庄人文誉古镇。

历史文人对红丝砚的评价

出于对潍坊临朐青州红丝砚石的兴趣,便查看相关资料,方知历史文化名人对其评价很多,现选取一二如下。

西晋张华撰的《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蓄砚为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对红丝石细述为:“外有皮表,磨砻即现其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须饮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图为宋代斧形红丝石砚。

红丝石制成砚台好在哪里

宋人唐彦猷(唐询)在其《砚谱》中说:“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研。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

清代汪春煦在《寿石斋砚谱》叙述红丝石砚,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并且说:“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图为清代红丝砚。

制砚石材,过硬则滑不留笔,不堪发墨;过软则下墨如锉,毁砚损笔。

红丝石硬软适中,石纹细腻,致密坚实,完全符合历史上文人墨客和金石学家“润而不滑、涩不留笔、储水不耗、研墨无声、发墨如油”的砚品之概要。

红丝石砚的地质形成与开采现状

我国历代用来作砚的石材不下百种之多,经分析成份是由板岩和灰岩两大类组成。根据地质部门测定,端砚为泥盆系绢云母泥质板岩。而红丝石则生成于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属微晶质灰岩,主要成份是方解石、绢云母、石英等,莫氏硬度在3度至4度之间,确是制砚的理想材料。图为明代簸萁形红丝石砚。

民间开采红丝砚始见于晋,仅限于山东青州,却因为坑洞材源稀少,储量不大,不足开采,至宋代即停产湮没失传。寥若晨星的传世唐、宋红丝石砚,亦弥足珍贵。

因此,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唐代箕形红丝石砚,已成为参照断代的唐红丝石砚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如图。

红丝石材源在元、明、清已湮灭枯竭。20世纪70年代,鲁人寻古探掘,黑山旧洞尚存,洞壁题记可辨,但石源已绝。

目前,在临朐寻得新坑。红丝石坑少材稀,岩层薄,大材非常不易得,因故红丝石无大砚,多琢成小品。

元代民窑青花瓷器

茶杯犬泰迪能长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