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龙鱼大全网

工科男对紫砂的20年热爱:为一把壶抵押了整个家

12-02

工科男对紫砂的20年热爱:为一把壶抵押了整个家

福建紫砂收藏家甘为民,

工程硕士,建筑结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也是圈内公认的“紫砂大藏”。

书房一角


他因喝茶而爱上紫砂,

兼具工科男的理性和家传的文艺DNA,

痴迷紫砂艺术近20年,

慢慢建起自己的收藏体系。

也曾为了一把壶,抵押一套房。

一条拜访了甘为民位于福州的家。

他拿出一把四十年代的顾景舟名壶

与我们开怀畅聊。

编辑:叶荔


甘为民(左)与一条收藏主理人慕文泊一同品壶

甘为民的书房、紫砂收藏一角

走进甘为民家,像是走进了一座小型的紫砂展馆。一长溜的展柜内,整齐排列着从明末到民国的各种紫砂器,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茶室的墙上,还有他的好友、著名紫砂学者黄健亮,专门为他最爱的紫砂之一——“大彬壶”,所作的一幅画。

书柜内也是满满的古籍,三分之一以上都直接与紫砂有关,很多早年的紫砂图集,他都悉心收集。除了壶,书桌上还摆着一件紫砂水注,一本台北故宫出版的《故宫文物月刊》,他正读到关于日本京都万福寺隐元紫砂壶的研究......

平日,他最爱在这里独饮,品壶,点香。

虽从事十分理性的结构工程研究、设计工作,但他说自己从小文艺,最爱看书习字,其实高中的时候文科还要比理科好。“可能还因为我是天蝎座,叠加了文艺属性,”他爽朗地笑着补充。聊起紫砂,他眼里尽是光芒,有兴奋,有愉悦,也有敬畏。

以下是甘为民的讲述。

八年前,拜观紫砂殿堂级圣物时大彬制鼎足如意壶。这也是甘为民沿用至今的头像

我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68年生人,学建筑结构专业出身,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结构的研究、设计工作。

九十年代工作头十年,很忙碌,在三四十岁事业相对稳定后,慢下来,爱上了喝茶。又因为喝茶,而爱上了紫砂。

一把家传的老壶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


紫砂因茶而生。福建是产茶大省,闽南闽北家家户户喝茶,记忆中爷爷有一把拿来泡茶的老壶,总放在高处,让人有一种敬畏感,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爱,好像刻进了DNA里。

为了喝茶,从简单的新壶开始玩,业余几乎都花在学习研究紫砂上,后来进入老壶的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

明晚期 大彬壶

2013年第一次见到“大彬壶”的时候,我彻夜难眠。

时大彬是明晚期的紫砂制壶大家,是紫砂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有“千古一时”之美誉,明末清初是紫砂的一个高峰,我们开玩笑讲明末紫砂“出手即巅峰”,拍打、镶接等一整套紫砂成型工艺,在时大彬的时代即已定型并流传至今。

时大彬游娄东,与陈继儒等文人交流,开创性地把壶做小,开启了文人紫砂器的先河。“大彬壶”是紫砂收藏的梦幻逸品。大彬壶整体的比例,肩部的过度,流把的呼应,各方面都做得高级。底部“大彬”刻款的刀法力度,一气呵成。

这把壶的泥料,业内我们称“乌泥”,是一种共生矿,青灰色,乌泥之上的包浆莹润,又有岁月感,这是老壶的魅力所在。

大彬壶 黄健亮绘

20年前,刚开始研究紫砂的时候,那时候的资讯远没有现在那么多。看书之余,无意中接触到了几个专门的紫砂网站(比如中国壶迷网),五湖四海的紫砂爱好者汇聚在网上,拿着实物图片资料热烈交流,那种氛围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紫砂收藏的第一阶段——辨真伪。紫砂鉴定其实是比较学,拿“对”的东西作为参照物,不停地比较,不断地看、不断地积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有一定辨别能力之后,再向上找精品。

清早期 陈鸣远虚扁壶


清初“紫砂第一人”陈鸣远的壶,也是每个紫砂藏家梦寐以求的。这一把曾经藏在美国加州的蒙特雷博物馆,所有的线条都很干净利落。

从紫砂工艺上讲,越扁越难,有炫技的成分。

民国 顾景舟制朱泥碗灯壶

顾景舟是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师。冯其庸称其为:百代壶公第一流。今年,我非常幸运地收藏到一把他四十年代的壶。

过去看顾景舟作品集,就对这把壶非常感兴趣,从传统中来,又有创新。当时这个壶是从台湾征集来上拍,是当时拍卖会上的焦点之一,甚至也有台湾的朋友远道而来竞拍,最后还是如愿拍到,很幸运。

清早期 鸣谦制紫泥葡萄杯

紫砂的历史跨越了400多年,当藏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大概有一百多件时,就慢慢开始思考建立收藏框架:纵向上,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几乎每个阶段的紫砂代表精品,都收藏到了。

横向上,同时代的精品,尽量丰富,除了紫砂壶,还有紫砂的杂件,也都囊括。

20多年,就这么慢慢走过来了。

清中期 曼生汲直壶

解读紫砂上的铭文,也是一大乐趣——它有内容,有温度,有灵魂。

开创了赋型制铭的曼生,他的每一个壶铭,用词很简短,又很隽永。你读完以后,好像人生有一种被打开的感觉。

清中期 子冶秦权

清中期是一个文人壶高峰,在曼生的影响下,金石书画更多地被带到了紫砂上面去。

子冶的竹子画得好,在壶上刻竹子,有一种风雨飘扬的意境;又似五代“杨疯子”杨凝式的书法。如果窗外潇潇雨下,看着这样的壶,情景交融。

清晚期 何心舟制东坡提梁壶

玉成窑,是文人紫砂的重要窑口。东坡提梁壶,是玉成窑的代表作品。“粗草不让前贤妙”说的是,虽然做得粗糙,但是妙处并不输于前贤;谦虚又充满了自信。

其实文人风骨里头都有这一类的,我们说“不能有傲气,但有傲骨”。

清晚期 金士恒、王东石合作飞鸿延年壶

刻在壶盖里的制壶故事

文人参与制作的壶,型很文气。金世恒的这把壶,桥形的把,做成了鸿雁的身子。金世恒是子冶的徒弟,日本人称他“陶祖”。在壶盖里,他还述说了做这把壶的经历。

我第一次拿到的时候,一个晚上睡不着。

玉成窑水注,每一边的刻纹各不相同

很多人说玩紫砂,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而且往往很专一,因为紫砂是各类传统艺术的一个综合载体。紫砂是陶土烧制出来的,人与土有很自然的亲切感,紫砂色泽看起来很温润,又很内敛,又可使用把玩,让人爱不释手。

我也写书法,对字体,对书画的气息很敏感。纸上的书画,在壶上会有更丰富的表达,多了金石味,我会用功地去鉴赏,去体会,也是辨真伪的一个手段。



前不久,再次拜观时大彬制鼎足如意壶。甘为民感慨“顶礼如一,震撼同心,不过物是人非,华发多见,叹艺术永恒,人生过客耳。”

紫砂一个好玩的地方,就是可以上手。

平日,我喜欢一个人在书房喝茶,因为情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壶。如果下点小雨,我会拿一把刻有芭蕉的壶,听雨品茗,仿佛听到雨打芭蕉的滴滴余响,我很享受这种随性写意的品茶方式。

收藏很多时候讲缘分的。有时见到一把好壶上拍,心里想着可能这辈子都再也遇不到了,一定是咬着牙也得把它拿下来。我曾经把房子抵了去买壶,这是出现过的,也很感激家人的支持。





收藏给我很大的改变,玩物以养志。

我经常在泡茶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可能在某一点上跟古人是相通的,或者忽然想起他们的情境,他为什么在这个情况下去创作?每个人都有表达的缘由吧。

读史书,每个时代的人和事是很笼统的,但是我拿到一件器物,看见了一个具体的人。比如吴大澂,知道他是晚清收藏大家,又是世家,而他的东西怎么散落到民间,落在我们手里?那么就会去读他的传记,了解他的人生。

鉴赏大彬虚扁壶


因为喝茶品壶,也让我自己有了一方精神家园,能安静下来,不浮躁,不跟风。

我是在自己收藏了之后,会慢慢回忆起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我爷爷那时候收藏书画,我还特别小的时候,朦朦胧胧记得我爷爷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把书画拿出来,让我爸爸他们去看。

我爷爷跟我爸爸讲过,看书画很严格的,第一看着画的时候不要说话,不然唾沫会喷到画上去;手最好要背着,不能去摸画……不管这些方式怎样,但它让我从小对古代艺术品有一种敬畏感。

紫砂壶也可以看作是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常说一把壶“很有张力”,其实就是说它的结构之美、力学之美。这与我的专业学习似乎又有相通之处,科学和艺术的美是高度一致的。

个人的精力能力也有限,做好一个收藏品类已经很不容易,紫砂对于我来讲已经是一个大世界了,也很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名品。

右为黄玉麟壶式图集

收藏是无止尽的。

虽然紫砂不过400年历史,但里面的学问依然浩如烟海。我现在书房里面的书籍,紫砂相关的可能占了三分之一。紫砂壶资料非常重要,要下功夫去研究、学习、积累,因为喜欢黄玉麟的壶,买过黄玉麟壶式墨画图集,这图集就花了几万块钱。

实际上,这几年紫砂收藏也迎来了好时机,大量精品从海外回流。

关于未来的规划,第一当然还是希望能够收藏到更好更心仪的精品,把它留在我们国内的紫砂收藏圈。

我现在慢慢地撰写一些关于紫砂的研究文章,从自己的收藏器物里面去研究、探索紫砂文化历史。同时,也想继续梳理自己的收藏,分享给更多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多看少动,任何领域的收藏都是这样。紫砂因茶而生,可以先尝试着买一两把适合你泡茶的紫砂壶, “泥、型、工、款”,泥料是第一位。如果只是喝茶,不要去纠结于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泥料正,造型符合自己的审美,工艺达到要求,容量合适,使用称手,就可以买来泡茶了。
  • 如果有兴趣进入收藏领域,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多看书、多去博物馆看经典作品,多去拍卖会上手精品,把自己武装好了,你总有机会买到好东西。
  • 如果有个好老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弯道超车。如果自己在收藏的道路上很努力,又有悟性,再遇到良师益友,确实可以做到弯道超车。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真正有志于收藏的年轻人,不要纸上谈兵,大胆地参与买入学习才会进步。

(部分图片由甘为民提供)

成都熊猫基地在哪个区哪个街道

宠物驱虫怎么办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