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龙鱼大全网

觅诗记:刘秉忠的天地春秋与扁舟江湖

11-17

觅诗记:刘秉忠的天地春秋与扁舟江湖

刘秉忠做出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建造了北京城,虽然今日北京的格局已跟他当年的设计有了一定的出入,但而今西客站附近的莲花池遗址却留存至今,以及北京城北三四环之间的元大都城墙,这些都是刘秉忠当年建筑的遗留,现在这段残存的城墙上已经长满了植物,而今又建成了元大都遗址公园,我在公园内还看到了他的雕像,套句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人民不曾忘记。
刘秉忠的诗作也受到了后世的夸赞,《行状》上称他:“天文、卜筮、算数,皆有成书,无一不极其至。诗章乐府,又皆脍炙人口。”显然,这几句赞誉有溢美之嫌,但至少可以表明当年刘秉忠在工作之余也对文学有着偏好。后人所辑他的诗文集,一者名《刘文贞公集》,还有一种叫《藏春集》,后者是明天顺五年浙江处州知府马伟所辑者。


马伟为什么要收集刘秉忠的著作来刊刻呢?他在该书的《后序》中说:“处州守马侯生近公乡,慨公功名事业播传已久,而诗文之美,世或示闻,乃汇而辑之,刻梓广传。”看来,这是马伟的一时疏忽,他误以为自己跟刘秉忠同乡,于是他就将这位乡贤的著作搜集起来予以刊刻。马伟的这个误会,反而使得刘秉忠的著述又多了一些能够流传到今天者。马在该书的序言中,对刘秉忠的诗文大加赞叹:“今观其遗文若诗,不事雕琢以为工,不务险恢以为奇。雄浑而质直,惇厚而和平,铿乎金石之音也,炳乎奎壁之光也,澹乎太羹玄酒之味也。”而对刘秉忠诗作的特色,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中称:“刘秉忠景仰元好问,他有《读遗山诗》十首,其中有两句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明白晓畅而不追求新奇,这也是刘秉忠的诗的特点。”同时该书中举出的诗例则是《寄友人》:


悠悠离阔感中年,我辈情钟岂不然。
好景与时浑易过,可人和月只难圆。
五更残梦鸡声里,千里归心雁影前。
漠北云南空浪走,今春又负杏花天。


刘秉忠还有词作传世,《元代文学史》中录有其一首《临江仙》:


同是天涯流落客,君还先到襄城。云南关险梦犹惊,曾记明月底,高枕远江声。年去年来人渐老,不堪苦思功名。倾开怀抱酒多情,几时同一醉,挥手谢公卿。


对于这首词,邓绍基的评价不高:“从以上这首词也可以发现刘秉忠词偏于直露,宗豪放派却无豪放派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元代早期词作存在的普遍性弱点之一。清末王鹏运为刘秉忠《藏春乐府》所写跋文中说词‘雄廓而不失之伧楚,蕴藉而不流于侧媚’实为溢美之言。”
刘秉忠还作过一首《木兰花慢·混一后赋》: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遍吹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流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然而这首词却有人认为不是出自刘秉忠之手,查洪德在《刘秉忠文学文献留存情况之考查》一文中,认定该词“可以断定非秉忠作”。而葛仁考在《元朝重臣刘秉忠研究》一书中经过一番推论,认定这首词确实是刘秉忠所作。
关于刘秉忠有争议的作品,还有他所作的散曲《干荷叶》八首,我录其第一首和第五首如下:


其一: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其五: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这八首《干荷叶》,其中争议最大者是第五首,明杨慎在《诗品》卷一中说:“此借腔别咏,后世词例也。然其曲凄恻感慨,千古之寡和也。或云非秉忠作。秉忠助元凶宋,惟恐不早,而复为吊借之辞,其俗所谓斧子斫了手摩挲之类也。”杨慎认为,刘秉忠帮助蒙古人攻打宋朝,刘恨不得赶快把宋朝灭掉,怎么可能来凭吊宋高宗?也正因为这一点,查洪德说:“原因与词作中《木兰花慢·混一后赋》一样,此曲是凭吊已灭亡之南宋王朝的,其时秉忠已死。”查认为,南宋灭亡时刘秉忠已经去世了,所以刘不可能谈到自己死后发生的事情。而葛仁考认为这种判断方式不正确,并举出了一些例子来证明刘秉忠的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感叹词,并非是认定此时南宋已亡。而后葛在文中引用了李澍懿《刘秉忠小令〈干荷叶〉真伪考》中的结论:“在未有新的发现之前,依照《阳春白雪》将《干荷叶》八首小令归于刘秉忠名下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至元十一年的某天,刘秉忠去世了。关于这件事,《续指月录》记载得较为详细:“(至元)十一年(1274)夏,斋戒沐浴于南屏之静舍。秋八月壬戌(十九日)夜,谓侍者:‘我欲静坐,不召勿来。’侍者皆退。长歌至鸡鸣乃止。迟明,侍者入御,端坐而薨,如假寐然。颜色累日不变,识者知公坐脱也。享年五十有九,犹子兰璋嗣焉。上遣礼部侍郎知侍仪司事兼秘书少监赵秉温择以冬十月壬申(三十日,此日为大雪节气日)葬于大都之西南,凡所营葬之资,一出于内帑。”


这段话说,刘秉忠去世后,皇帝派人把他安葬在了北京的西南,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而这个地点就是现在的卢沟桥,《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陵墓》中称:“刘秉忠墓,在卢沟桥北,墓前石兽尚存。”于是在某天,我又来到此处前来探访他的墓址。

著名的卢沟晓月碑

远远地看到了那个小亭子


刘秉忠墓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东侧广场北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北侧。从五环开到卢沟桥景区入口处,虽然在五环边上就能看到这片景区,但开到近前,却要绕行两个大大的“8”字,至少要绕道5公里以上。不明白这种设计方式,是不是为了让游人能够体味到八年抗战的艰辛。

终于走到了近前


我停车的地方是景区的出口,站在景区边我看到了刘秉忠的墓亭,我跟工作人员商量,可否让我从这个出口进去,他说如果有相关证件可以进入,如果没有必须去买门票然后从正门走入,我向他解释去买门票没有问题,但要绕行很长一段路,而后还要重新绕到此处,因为我只想拍那个小亭子,于是我跟他商量:可否将门票钱付给他让我进去拍张照片之后立即出来?这位工作人员闻我所言,他看了看院中的小亭子,而后又转眼望了望远处的售票亭,看来他也觉得这样的路径设计不尽合理,而后他跟我说,我可以不买门票,但他也不能接钱,因为他头顶的上方就有探头,他让我把相机裹在衣服之内,以防被探头看出我是一位游客,因为按照规定,游客买票后需要从正门进入,而不是这个出口。遇到如此通情者,真让我受到了大大的感动,于是向他连声地说了“谢谢”,同时把相机揣在怀中,做抱肚状,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院内。其实我当时真想转面冲着那个探头说声“耶!”

刘秉忠的形象


沿路向前行见到“卢沟晓月”碑右转,前行50米,在永定河河堤下面,就是这个墓亭,小亭的匾额写着“玉尺亭”三字,这三个字的来由一定是出自刘秉忠的名作《平砂玉尺经》。这是一部著名的术数类风水书,后世多有流传,然大多研究者均认为该书并非出自刘秉忠之手,而今此亭以该书名来命名,说明此书的著作权还是安在了刘的头上。

这兄弟有些落寞


小亭上抱柱的对联是隶书体:藏书妙剪千畴景,玉尺难量八斗才。亭为六角形,正中立着一块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大碑,正面右侧刻着“元太保刘秉忠墓址”,左侧的上段为线刻刘秉忠戴官帽图像,下面则是几百字的说明文字,碑的背面是“刘秉忠墓记”,有近千字之多,字体有些怪异,看似小篆,但有些《天发神谶》的笔意。碑亭前方靠河堤的一面距小亭有三米远,立着一位汉白玉雕的武士俑,俑高近三米,雕刻得很是精美,可能是因为风化的原因,武士的面目已模糊不清。他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那种形影相吊的孤独感,看上去真让人觉得同情。跟武士俑平行的西侧有一棵树龄不足百年的柳树,余外,能够看到的只是在小亭的侧边还摆放着一些建筑用的石构件,看来此处还要扩建。

这个字体有些怪


以刘秉忠在历史上的大名,他去世后不断有人来凭吊,跟他齐名的重要人物姚广孝,就写过一首《春日谒刘太保墓作》:


芳时登垅谒藏春,兵后松楸化断薪。
云暗平原眠石兽,雨荒深隧泣山魂。
残碑藓蚀文章旧,异代人传姓氏新。
华表不存归鹤怨,几多行客泪沾巾!


这位姚广孝跟刘秉忠有着特别相似的经历,而姚对于朱棣登基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他来到刘秉忠墓前的凭吊,其复杂的心情肯定与他人大不同。

顺治通宝价格表2023

齐白石简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