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龙鱼大全网

方增先:新中国人物画巨匠的45幅杰作解读

07-14

方增先:新中国人物画巨匠的45幅杰作解读


伟大的历程,壮丽的画卷,值此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人精心为广大朋友挑选方增先经典绘画作品。对于今天的欣赏者来说,新中国经典主题绘画创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视觉化的时代精神,触动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新中国经典主题绘画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作品,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题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如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

方增先、黄胄、杨之光、刘文西被艺术界并称为新中国人物画四大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的新高度。今天我们来分享方增先经典人物绘画作品。

方增先(1931年-2019年12月3日),男,汉族,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西塘下(今属兰溪),现代著名画家 ,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主要作品有:《粒粒皆辛苦》《上大学之前》《牧牛图》《女石油工人》《小姑娘》《北京姑娘》《吹鼓手》《老教授新著作》《工人的女儿》《母亲》《藏民半身图》《孔乙己》《放牧》《牧民女民兵》《北京女老师》《田间歇息》《牧童》《艳阳天》(插图) 《海燕》《佛珠》《说红书》《雪域高原》《男放牧童》《收工》《农忙时节闲人少》《草原之早晨》《骆驼图》《昭君出塞图》《秋水》《朱孝臧词意图》《任凭一夜风吹去》《牧牛小景》《一径凌空数峰悬》《唐人诗意图》《高士图》《溪山遥闻精舍钟》《行书自作诗册页之一》《书画册页之七》《青年工人》《李时珍采药图》《天边海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煤矿工人开饭了》《东方的曙光》《唤起工农千百万》等。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粒粒皆辛苦》赏析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国画)68×97厘米 方增先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诗人李绅以《悯农》为题的第二首,主要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辛苦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后来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果实。方增先先生的这幅国画作品,便以诗的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为题目,直接表明他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

作品内容一目了然:一位老农民蹲在地上,伸手准备去捡掉落在地上的麦穗,而他身后不远处是运送粮食的马车。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内容很简单的作品,却获得了研究新中国美术的学者们的一致肯定,被认为是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件典型作品。1955年,年仅24岁的方增先创作的《粒粒皆辛苦》被美术界公认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上大学之前》赏析

方增先《上大学之前》美术吸取外来元素是完全应该的,但不能良莠不分。方增先斥责有些所谓创作:“颜色随便涂上去,人在画布上滚一滚,甚至叫动物到上面跳一跳……这都是西方的糟粕,我们要有批判的眼光。过去封闭,后来国门打开了,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信息多了,不知道怎么学。西方绘画究竟是怎么发展过来的,要研究,不能东张西望,要有辨别能力,不是样样都有用的。”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牧牛图》赏析

方增先《牧牛图》中国画的写意性、写意画中的精神性都体现得非常完美。这两个特点做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也是人物画家一生的理想化追求。方先生的人物造型,完全是笔墨的一种结构,当然他有一段时期是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画的一种整合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女石油工人》赏析

方增先《女石油工人》纵54厘米横49厘米方先生专门研究过一段时间的线描,他试图以纯粹中国画的用笔把西方素描造型痕迹给抛弃掉。但实际上西方的造型和东方的笔墨在方先生身上结合得非常好,非常完美,它们是割裂不开的。随着艺术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其本身内容有时是非常尴尬的,就像现在社会发展到此,我们不可能让全体人民把西式的衣服脱下来换回中国传统的旗袍和长袍大褂,人们也不需要这个东西了。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始终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如果方先生没有这种严谨的造型基础,可能他人物画的这种“骨”就不存在了。古人讲骨法用笔主要指的是线。我们说的“骨”是指造型,人没有骨头就站立不起来。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小姑娘》赏析

方增先《小姑娘》纵94厘米横68厘米老一辈人具备了中西方的两种造型能力的同时,我们只具备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西方的造型我们没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缺失。也许是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上一代的先生已经不怎么画素描了。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主张中国画系的学生学素描,而是提倡生活速写,用毛笔画速写,很多人也就没有机会画素描甚至色彩了。所以,我们这一辈和老师一辈之间又缺失了很多东西。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北京姑娘》赏析

方增先《北京姑娘》纵54厘米横40厘米现在有很多中青年人物画家都不写字了。不写字是非常严重的缺失。写字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也不是为写字而写字,而是研究骨法用笔的规律,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灵魂,你怎么能不写字呢?写字是为了研究用笔,体会用线,忽视写字的结果是画画有墨无笔,有墨无骨,这在当下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吹鼓手》赏析

方增先《吹鼓手》方先生的作品,他很早的时候写字就写得非常好。书法完全是骨法用笔的一个“魂”。李可染先生到了晚年还在每天临帖临碑,每天要临写颜真卿,一直到去世的前几年每天都在练字。陆俨少先生生前也强调书法的重要性,他讲自己每天时间的分配:写字四个小时,读书两个小时,画画一个小时,以此来说明写字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老一辈大师们越是到晚年越是体会出书法的至关重要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老教授新著作》赏析

方增先《老教授新著作》现在,研究生的书法课也已经作为了一门专业必修课,我的研究生都专门安排书法课。书法需要固定的时间去写、去体会,作为中国画画家,写字是一辈子的修养。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工人的女儿》赏析

方增先国画 《工人的女儿》方先生印象是非常谦虚、平易近人、学问渊博,非常具有开放和海纳百川的性格。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母亲》赏析

方增先国画 《母亲》135×135cm 1988年。上海美术馆藏。从他的《母亲》作品的创新手法上看,可以体悟到画家想通过积墨法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虽然积墨手法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但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对笔墨的把控能力,则会明显劣于传统线墨的灵活性。1989年,《母亲》 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 《藏民半身图》赏析

方增先国画 《藏民半身图》作为一个画家或者是专家,对于国内国外的艺术都要懂。你不能说我作为一个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我就可以不懂西方艺术。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外国艺术要懂,这也是一位好的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 《孔乙己》赏析

方增先国画版《孔乙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 《放牧》 赏析

方增先《放牧》 方先生的作品对于学校的教学,对学中国画的同学非常有好处,方向很正确,路数非常对,他每个时期的探索,对中国画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他画线描那个时期,包括后来的“藏民系列”是非常中国画笔墨的东西,是写意精神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这个阶段水平达不到,积累不够,方先生这一辈子的研究、积累,到了他这个时期,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很高的程度。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 《牧民女民兵》 赏析

方增先《牧民女民兵》山水花鸟画容易去谈,在唐代的诗词里首先提出诗的意境,王维提出作诗要有画的意境。后人在评论王维的诗时,说他诗中有画;说他的画时,是画中有诗。王维把“意境”说引入到中国山水画里,把中国山水画推到一个非常高的精神层面,成为中国画的审美理想。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北京女老师》 赏析

方增先《北京女老师》人物画意境的追求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年轻的时候要有严格的造型基础,还要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笔墨的功底、传统文化的修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现。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田间歇息》 赏析

方增先《田间歇息》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追求,应该要有这样的理想,并不是只停留在形式表面,而是对客观事物或所表现的对象的深度认识,加上作者思想感情的陶铸,即源于客观事物深度认识基础上情感升华,两者完美的结合使意境产生。年轻人容易追求形式的东西,形式只是画面的表象。真正感动人的作品,是有深刻的思想性,深厚的内涵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牧童》 赏析

方增先《牧童》他亦直言:“画家追求的是创作本身。为了获奖而画画,画不好也走不远。”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艳阳天》(插图) 赏析

方增先《艳阳天》(插图) 创作于70年代的、浩然小说《艳阳天》的插图,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精神主旨,同时其推陈出新的笔墨表现力,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色彩。需要说明的是,方增先为创作此组作品,亲赴通县、承德等地体验生活近一年。作品中萧长春、马老四、焦淑红等形象,可不是他光从小说中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体验生活,理解并概括提炼出来的。对比上述两件作品,这组作品展现了作者更加纯熟的艺术手法。如果前两者只是个体和某场景的描绘,那么此作就是舞台剧般的整体创作,其人物形象更多样,笔墨表现也更丰富。在创作语言上,此作可视为画家从线到墨的关注的转折点。《艳阳天》(插图) 方增先1975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海燕》 赏析

方增先 《海燕》从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出,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意境是中国画的理想。作为理想,我们都渴望。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佛珠》 赏析

方增先《佛珠》方增先七、八十年代的水墨人物写生作品堪称经典,是笔墨与造型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画的学子。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说红书》 赏析

方增先《说红书》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到了六十年代,方增先创作的《说红书》同样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以前也没有电视机,就放《说红书》这幅画,这幅画也奠定了方增先不可撼动的地位。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雪域高原》 赏析

方增先《雪域高原》庆祝建党90周年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特邀作品。面对当下的人物画创作,方增先提出自己的见解:“绘画必然受到文化、历史的影响,中国人物画未来的发展,其基本方向和路线离不开中国的民族传统,另搞一套,把西方的人物搬过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男放牧童》 赏析

方增先《男放牧童》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收工》赏析

方增先《收工》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农忙时节闲人少》赏析

方增先《农忙时节闲人少》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草原之早晨》赏析

方增先《草原之早晨》50cm×50cm 国画中国历史上的国画对象往往以山水、花鸟为主,鲜有真正意义的人物画。即便有,也多以菩萨、仕女等为主。民国时期,徐悲鸿、蒋兆和改变了这一局面。到了新中国,方增先成了中国人物画的改革者。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骆驼图》赏析

方增先《骆驼图》102×66cm 纸本水墨1979年 深圳美术馆藏。很长一段时期里。“浙派人物画”以他为旗帜。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昭君出塞图》赏析

方增先《昭君出塞图》 44 cm×70 cm 纸本设色 1982 年。方增先先生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方先生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他的作品,既精于写实又兼容写意,造型精到,富于笔墨情趣。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秋水》赏析

方增先《秋水》 44 cm×94 cm 纸本水墨 1994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朱孝臧词意图》赏析

方增先《朱孝臧词意图》 69 cm×66 cm 纸本设色 1993 年作。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任凭一夜风吹去》赏析

方增先《任凭一夜风吹去》 68 cm×43 cm 纸本设色 1983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牧牛小景》赏析

方增先《牧牛小景》 44 cm×34 cm 纸本设色 1989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一径凌空数峰悬》赏析

方增先《一径凌空数峰悬》 69 cm×34 cm 纸本设色 1991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唐人诗意图》赏析

方增先《唐人诗意图》 132 cm×67 cm 纸本设色 1994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高士图》赏析

方增先《高士图》 67 cm×44 cm 纸本设色 1995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溪山遥闻精舍钟》赏析

方增先《溪山遥闻精舍钟》 67 cm×44 cm 纸本设色 1996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行书自作诗册页之一》赏析

方增先《行书自作诗册页之一》 30 cm×21 cm 纸本 1991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书画册页之七》赏析

方增先《书画册页之七》 34 cm×45 cm×2 纸本设色 1996 年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青年工人》赏析

方增先 《青年工人》由于生宣纸善于吃水,笔在纸上稍有不同的动作,就会留下不同的笔迹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国画中用笔,就能产生很多表现技法,如中锋、侧锋、顿挫、顺逆、皴擦、点厾、渲染等等。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李时珍采药图》赏析

方增先《李时珍采药图》横披 纸本设色,68×138cm,1979年,江苏省美术馆藏。题识。己未年立秋日,增先写时珍采药图。钤印,增先作画(白文)、方(朱文)、知心无涯(白文)、知来者之可追(朱文)。创作于1979年,即是采用结构性素描绘出人物,线条粗细刚柔并济,顺势与逆势行笔并用,使其画面中人物的衣纹表现多样、质感生动、节奏感强烈。衣服与人物的头、手刻画相互映衬,表现出人物采药时的用心与专注。人物身后的树枝与花草,以花鸟画技法写出,画面中有着浓浓的水墨交融的气息,运笔节奏、墨的浓淡干湿收放自如,行笔大胆又有细心的收拾,一气呵成。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天边海色》赏析

方增先《天边海色》大胆落笔,仍须在慎重的基础上进行。从表面看,下笔似乎是漫不经意的,但实际上,每下一笔,都是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来画的,总之,作画时避免注意力分散。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赏析

方增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收拾决不能理解成涂改。如果你去填改涂抹,只会越弄越槽。因为国画讲究笔法清断、墨色灵活而自然。一经过分填改,就必然出现僵死现象,变成墨色死灰,笔法凝,那就不可挽回了。所以说要细心收拾,这就要事先动动脑筋,怎样才能使败笔改得看不出来。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煤矿工人开饭了》赏析

方增先《煤矿工人开饭了》画了那一笔,则旁边一笔又立即浮出脑中。有时是不假思索,是自然而然从笔底流了出来。所谓笔墨的互相生发,即:淡墨旁边想到再用浓墨去对比;密线旁边就想到要出现疏松;平行线画完了想到要交错等等。所以有笔墨相生之道,都是在画面已定主题的前提下按照严格的物体结构,以及用笔用墨所组成矛盾统一的审美要求而来。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东方的曙光》赏析

方增先 谢之光 陆俨少 唐云《东方的曙光》纵102厘米横63厘米。这幅由上海中国画院四位著名画家联袂创作的合作画《东方的曙光》描绘的是位于今天新天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画面中,我们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上海街头,远景中甚至还有烟囱在喷发出袅袅的浓烟,喻示着新中国生产建设的蓬勃。画面中着墨最多的是中景里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建筑,画家以极其工整的笔法清晰地交代出房子的结构。仿佛有一束光照射在这栋建筑上,红色的门头和二楼正厢房的朱红门窗,鲜艳明亮,闪耀着革命圣地的光芒。一群来自亚非拉的朋友刚下轿车,正要进入会址参观。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方增先《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方增先 《唤起工农千百万》油画 1968年。1968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方增先以毛泽东到安源路矿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的场景为蓝本,创作出经典美术作品《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展现了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后毛泽东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深入基层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的场景。画作造型写实,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富有张力。《唤起工农千百万》是方增先为数不多的油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一是体现在构图和章法上,主体人物突出,光线聚集白色的衣服上,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好似一座灯塔、一座纪念碑;他握起的左拳处于画面的中心,是情节的爆发点,成为“唤起”这一词眼的形象表达。

方增先先生创造了许多经典人物绘画,是画面与意境合一之境。他对人物把握及其讲究,人物画以画动人,使人联想当年的事件。今天我们一起分享方增先先生在绘画上的人物画经典力作,好像我们也穿越时代隧道,来到那曾经的岁月!

天然天珠和人工天珠的区别

徐悲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