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龙鱼大全网

《筑桥碑记》石碑的深入解析

06-24

《筑桥碑记》石碑的深入解析

1973年,山东省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于肥城县安驾庄镇肖家店村南东岳圣母庙正殿山墙上,发现明代石碑《筑桥碑记》,1980年移入泰安岱庙收藏保存。该碑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由泰安州垫桥善会所立,高150cm,宽75cm,碑阳为五言叙事诗,诗文共6行,满行10字,字径6cm×6cm,共计57字,书体采用了九叠篆。





石碑释文:


垫桥会记


南北一通衢三流潆回区


尾龙鸣雨毕天根见水郁


徒杠年年立舆梁岁岁输


功德眸两大遐迩闻巨术


万历己未年岱下生 书



碑文记事中的史料价值


沟通南北


发现地南100米处即大汶河及堽城坝,是汶河与漕河、浊河汇流处,同样也是明清时期山东境内交通要冲之一。


肥城在春秋时即为齐、鲁交通要冲,宋代以来有南北、东西两条官道交叉过境,北至济南,南至兖州,东至泰安,西至聊城、东平。据《山东通史》载,肥城县境内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已有官道4条:第一条自泰安府经边院、安驾庄至东平须城;第二条自泰安府经肥城县城至东昌府(现聊城);第三条由济南经肥城县城、安驾庄至兖州;第四条由肥城县城经演马庄出境至东平县城,供来往官员食宿传递书信及传运贡品,官府在境内4条官道沿途设递铺和驿站10余处。


安驾庄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泰山封禅安驾驻跸此地而得名。南北古官道遂更名“御道街”,并修“文昌阁”“魁星阁”分列南北,两阁均是两层砖木结构,甬道由青石铺就。南阁正面镶嵌“两京通衢”石匾一块。安驾庄镇肖家店村与宁阳堽城以汶河为界,分列南北。要去济南、泰安、东平、兖州等地须经上述4条清代官道中的两条,而大汶河恰恰在此将道路分割开来,水阔面广,安驾庄桥(堽城坝桥)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说明三流潆回体系


主水系大汶河。大汶口—戴村坝为汶河中游,此处河宽多在千米以上,且有长约3009米的岩石隆起河段,其他河段均为沙底,向西河槽逐渐展宽,至戴村坝多在1500米左右,并有多处迎溜险工河段,因此堤防、护岸、闸坝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堽城坝、戴村坝均建于此处河段。


第一支流漕河。《肥城县志》记载,漕河发源于泰安市郊臭泉、上泉等山丘地区,由东北向西南流经边院、汶阳汇入大汶河,长约20.5千米,河床宽70米,最大流量47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比降1/1500,系季节性河流,漕河经肖家店西在堽城坝下游注入大汶河。


第二支流浊河。浊河发源于肥城大柱子、荣华和泰安夏张等山区。流经泰安夏张、肥城边院、汶阳、马家埠、安驾庄,至肖家店汇入大汶河,河床最宽150米,最窄30米,长14.3千米,流域面积271平方公里,比降1/1000,系季节性河流。


以上3条河流汇集于肖家店村,河道宽阔,水深流急,是河底汶河中段唯一岩石隆起河段,涉水难度大,舟渡存在较大困难,修桥铺路成为解决地区交通的首要方法。


明确“徒杠年年立


舆梁岁岁输”的原因


上文从水文、地理、气象等方面分析了安驾庄桥(堽城坝桥)建立的重要性,但遗址仍无从考证,原因是堽城坝对流域地貌的改变及历史作用。


汶河水急,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有一首民谣在堽城坝附近百姓中传唱千年:“开了老闸湾,三县跟着爬;开了石梁口,三县跟着走。”汶河与我国北方大部分河流一样,也有着“铜头铁尾豆腐腰”的弊端,汛期一到,泛滥成灾。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决春城(今宁阳鹤山乡)十余里,邑人谭洪作堤捍之”。


元宪宗七年(1257),为减缓水势,避免灾害,同时利于漕运,始筑堽城坝(旧堽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有洸河注入济宁京杭大运河


明成化十年(1474),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动工修建新堽城坝及闸门,坝址距元朝坝址以西4公里处,改坝为石坝。南岸为宁阳县堽城坝村,北岸逆水雁翅和顺水雁翅就修在了肥城安驾庄镇肖家店村。新坝底宽25尺,面宽17尺,坝高11尺,南北长1200尺,共砌垒石7级,每级上缩8寸,坝面用方形条石铺设,石与石之间连以铁钉,条石上下均护以铁栓。自此,堽城坝成为帝王将相自北京南下过汶河的必经之路。枯水期,径走坝顶,雨水充沛时节,有水漫过大坝,难以通行,则需于坝顶修筑石质桥墩,以树干并列成桥,面窄且载重较差,遇水患之时,木质桥面常随水漂走,荡然无存。所以,安驾庄桥并非永久性工程,需不时运送木材重修,以保证汛期南北交通。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6月,汶河水暴涨,冲走石梁等堤堰;雍正七年(1729)汶河水在堽城坝东大闸附近凿穿坝体,雍正特下诏书加固一道土堰,才保汶河水安全,未殃及其他各县。1957年冬,在明代旧址处兴建引汶灌溉工程,1958年4月完成拦河坝、进水闸、冲沙闸3项枢纽工程,5月开闸放水,截流坝长405米,高2.7米,过水建筑物147座。自此,明代遗址尽毁,安驾庄桥(堽城坝桥)亦无实物资料。


1940年,开始在堽城坝西120米处附设木桥,长500米,宽3米。


1967年,堽城坝大桥竣工通车,全长612.6米,桥面行车宽度7米,为11孔跨径12米和20孔跨径20米的片石混凝土悬砌拱桥。


筑桥碑记的艺术特点


历代石刻中,书体不外乎“真、草、隶、篆”,而以叠篆为体者,凤毛麟角。因其不易辨识,且主要用于印章镌刻,记事碑文一般不用。


叠篆,也称九叠篆,九叠形容折叠之多。之所以称为“九叠”,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该字体以小篆为基础,其笔画反复折叠,撇、捺、点画都是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使字均匀对称,是宋代时较为流行的“国朝官印”字体。明代时官印叠篆制度基本完善。


《筑桥碑记》叠篆字体书写特色:一是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二是单线变复线。用双线平行勾折,使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三是改变结构。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四是减笔字。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九叠篆的“叠”精彩之处在于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表现手段是多样化的。


从艺术角度看,历代篆刻家普遍推崇多元化、艺术化的风格,而像如此工整的叠篆官印则被认为比较僵化,缺乏艺术感。但九叠篆印的庄严和大气,使它在篆刻家族中成为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一员,就像此碑,线条刚劲挺拔,每字无论笔画多少,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相等,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的大小,简单的字变得繁杂,复杂的字变得简单,使得碑文平均、饱满,既庄严正气又浮华富贵,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它的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是其他艺术无法达到的,扎实的篆刻功底也是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的。此碑的精美也充分证明了明代时九叠篆的规范和完善,其是记事碑文中叠篆作品的佳作。


《筑桥碑记》与帝王无关,与名人无关,与宗教无关,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也维系着贩夫走卒的平淡生活,如果不是晦涩难念的叠篆文字,这一平凡的记事碑也就湮灭在历史中了。



通讯员 马文

版权声明:摄影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或由景区提供,遗漏未标注原作者或标注错误,敬请包涵并联系我们沟通解决。自媒体如需转载“文旅泰安”原创内容,请在后台联系授权,转载图片请标注来源和原作者!




爱泰安,就留在泰安

爱泰安,就来到泰安

中华泰山,国泰民安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欢迎您!




点分享

戈壁玉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广州宠物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