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尧帝统治的时期,洪水泛滥,黎民百姓多为所扰,于是尧帝派鲧去治理洪水,以解百姓之难。
鲧来到洪水泛滥的地区,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采用修建堤坝,以围堵洪水成堰的方法来解决洪灾,按此方法,鲧率众花费了九年时间,可是堤坝边建边垮,无法抵挡洪水的攻势,百姓们依旧因洪涝而苦不堪言,这一方法算是破产。
尧帝见鲧治水九年而不见成效,甚是生气,同时也为给大家一个交代,遂把鲧流放到羽山这一地方,据考证,羽山大概在今天的山东蓬莱东南方向。另一种说法是尧帝的帮手舜巡查鲧治水的情况,见洪水滔滔,百姓多年来依旧被其所扰,遂以办事不利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舜即帝位后,洪水问题依旧存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最大的事情。当时鲧的儿子禹已成为了夏部族的首领,很有声望与才德,于是舜帝便命禹去治理洪水。
禹接收了任命,整装出发来到洪水泛滥的区域,他并没有立即采取办法治理洪水,而是认真回顾了先辈们治水的经验以及为何没有有效治理的根本原因,亲自带领得力助手在各个洪涝区域奔走,了解山形地貌,山川走势,来统一规划治水的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先辈们修筑堤坝,洪水越积越多,堤坝越修越高,人力无法赶超洪水的囤积速度,终会冲破堤坝的阻隔,一泻千里,前功尽弃矣!因此他根据水流方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疏导和修筑堤坝相互结合的方案。在高的地方可以培土成堰,在低的地方挖建沟渠,除去拥堵泥沙,形成一条或多条疏通的水道,贯通河流。
大禹治水总计13年多,终于把洪魔恶水治服,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安心从事农业。禹最终能治水成功,与他十多年在洪水第一线的艰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在今天的绍兴地区搁在那个时期也是洪涝灾害严重,百姓不得安生,禹来到这块地方治理洪水,他开山凿石,修建通渠,将洪水引至大海,从此这片沼泽之地变成了适宜耕种养殖的平原,百姓们得以寻得生计的佳所。也是在这个地方,他迎娶了涂山氏作为自己的妻子。治洪大业尚未完成,在新婚的第四天便离开新婚妻子奔赴洪水一线去了。此后,虽三次经过家门,但心系治理洪灾都没有进得家门看望妻子。他常年带队在外,四处奔波,不顾风吹日晒,与人们一起同甘共苦,挖建沟渠,开山石,忍饥肠,长此以往,人会变得消瘦,皮肤会变得黝黑,手掌中会布满老茧,但对于治水大业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
禹本是一部落首领,但自从肩负重担以后,13多年以来与治水队伍同吃同住,共患难,百姓们每每看到变得消瘦黝黑的禹时无不感动落泪。如今在我国嵩山地带还传颂着其感人故事。
传闻,禹为了疏通洪流,要在少室山和太室山之间的轩辕山开凿出一条水道,事情紧急,必须加班加点完成,因此禹不得回家吃饭,只得以击鼓为号,叫妻子送饭至山上。为了让这条水道尽快完成,他化身成一力大无穷的大黑熊,对阻碍石土草木又是推又是扒,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次化身成大黑熊正干的热火朝天时,不料一石头崩裂击打到了鼓皮,禹也没加注意,但他妻子听闻鼓声,赶紧做好了饭来到约定的地点,这次妻子并没有见到大禹,四处探望只见到了一头大黑熊在乱抓乱扒,这下把妻子吓得不轻,一扭头就跑,化身黑熊的禹看到了奔跑中的妻子,哪曾想到是自己化身黑熊的缘由,顾不得变回人形就朝妻子追赶而去,妻子(当时怀有身孕)在奔跑中回头一瞥,见大黑熊追赶而来,惊吓过度,瞬间化作了一块巨石。禹见此,痛苦无比,大声呼叫着妻子,巨石终有所应,一生巨响而崩裂,见一婴儿正处其中。这个婴儿名叫启,夏朝的开创者。这一块崩裂的巨石被后人命名为“启母石”。
虽然只是传说,但每一件事都有因果联系,可见禹治水的功绩以及人格的伟大深受百姓爱戴的!